再見2017環保豐收季 你好2018綠色年
以環境治理撬動環保產業,構建低碳節能的生活理念,提升生態環境“獲得感”,讓龐大的綠色經濟變成擴大內需、推動發展的新引擎。2017年以來,環保市場長效化制度不斷夯實,環保從嚴監管持續加強,有力支持了環境治理產業供給變革與發展。展望2018年,環保將進一步完善基礎性制度建設,建立很為活躍、多元的市場競爭格局,支柱性產業地位將再進一步。
臨近年末,環保市場流動性逐漸加速。近期,十九大報告、各地經濟工作會議相繼傳來積*信號,又恰逢年末流動性季節性偏緊時點,環保市場利率易上難下。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中旬,在已披露年終業績預告的88家環保上市公司中,業績預喜企業遠遠*過60家,占比近8成。在此背景下,頂層設計在環境治理產業加大操作頻率和力度,用治理標的、治理時間表等方式,加大環保預調力度。目前來看,環保市場昂揚跨過“年關”基本無虞。
回眸2017年
在政策+市場驅動下昂然前行
不同于傳統制造行業,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準確措施預防污染為主的環保產業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扮演起越來越多的重要角色,以個性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環境服務咨詢、環境修理等為切入點的環保服務越來越受歡迎。有國內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環保產業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但這距離“美麗中國”戰略提出到2020年*過10萬億的產值仍有一D距離。
是的,我國環保產業還處在成長階段。在環境服務方面,國內環保企業大都還處于環保咨詢、產品推廣等業態模式,運營模式亟需創新;在治理層面,環境污染治理雖然作為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一些細分板塊仍面臨資本、技術等多方面制約;在項目營運方面,資源分散,尚未有統一標準,逐漸難以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節能低碳這個概念直到近幾年才逐漸走進公眾視野。就未來環保形態而言,業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環境治理產業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環境治理服務體系。但從目前來看,“大”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和路徑相對緩慢,尤其是對于一些新興*域的保障性,從治理標準到產業政策、從理論到時間還有很多門檻需要跨越。
而在持續發力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應用技術之余,人們也越來越愿意為涉及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節能環保產品買單,凈水器、防霾口罩、新風系統、新能源汽車以及多元化綠色綜合服務。可以預見的是,環保產業不再JJ存在于一個狹義的概念里,取而代之的是與綠色環保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體系,橫跨環保裝備制造到環境治理綜合服務供給的完整產業鏈條。
寄語2018年
在守恒與創新中強勢進擊
展望2018年的環境治理產業,G質量增長成為主基調。
以十九大報告對環保產業的論調為例,在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時點,生態文明被提升至重要戰略地位——“洛陽大計”;“美麗”躍居至總體布局——各地現代化目標;提供很多的“質量好生態產品”明確發展態勢——民生范疇。市場普遍認為,其信號意義明確。
眾多業界人士指出,作為十九大報告中中多次提及的關鍵詞,環保一方面可釋放產能加速、防范風險的信號,避免市場主體形成大幅波動預期,抑制有過度色彩或隱性困局的機構過度加杠桿、價格混戰的市場亂象,有助于完善環保產業平衡發展;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環保產業仍然具有一D的不確定性,總體還是把握了提質爭效、抑制泡沫、供給改革的新生業態。
剛剛閉幕的各地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一方面,明年使用一攬子環保政策工具包開展逆周期調節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穩健成為近年來環保政策不變的主題,充分體現了頂層設計為節能環保增長營造穩定市場環境的決心。
另一方面,環境治理政策可能很加靈活地運用多重工具平抑市場波動,助力綠色發展體系長遠良性發展,以維持宏觀流動性總體適度和產業鏈布局相對穩定。從當前環保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間來看,以市場杠桿為主導的產業空間很大。為了避免市場對于政策紅利產生放松或收緊的方向性預期,市場驅動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替代多方面“補貼”時代,成為一段時期內的主要業態格局。此外,用作預調和微調的地區治理需求、結構性工具也會是新經常態的發展引擎。
(文章轉載于: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