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礦干堆中的防洪
尾礦干堆場場區總匯水面積為0.305平方千米,根據尾礦干堆場地形,尾礦干堆場邊界線已接近分水嶺,因此場內未設置截洪溝。
根據尾礦水不能外排的環保要求,尾礦干堆場排洪系統按“雨污分流”原則進行設計,分別設置了排洪系統與滲濾液收集系統。排洪系統由排水斜槽-排水管、臨時排水溝、壩面排水溝及左、右岸排水溝組成,把未與尾礦接觸的雨水直接排出場外。滲濾液收集系統由排水斜槽-排水管、排滲帶組成,把雨季時進入堆場并與尾礦接觸的雨水排至干堆場下游的沉淀池,從尾礦干堆場內排出的尾礦水在沉淀池中澄清后,上清液通過設置在沉淀池旁邊的回水泵站泵揚送到選礦廠作為生產用水循環使用,或揚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后外排;沉淀物則通過泥漿泵揚送到尾礦濃縮池。每次汛期來臨之前,池內沉淀物應全部去除,以保證沉淀池的容量。
一、排洪分區
為了*大限度地阻止雨水與場內的尾礦接觸,在干堆場生產運行期間,本干堆場不J通過縱橫交錯、相互連通的排洪和排滲系統排洪,同時也采取臨時排水設施與性排水設施相結合,在堆場內設置臨時排水溝,將場區的排洪分為兩個區域:
1)臨時排水溝以上,分水嶺以下區域。
2)臨時排水溝以下區域。尾礦堆積壩在運行過程中,為方便庫內水通過臨時排水溝及時排出,左右岸排水溝分別設置了若干個接口平臺與臨時排水溝連接,接口處前期用漿砌石砌筑,待臨時排水溝砌筑完成后,拆除接口處的漿砌塊石用以排水,以減少雨水與尾礦接觸的面積。當尾礦干堆場堆填完成之后,對其進行覆土綠化工程,則所有進入尾礦干堆場的洪水均不直接與尾礦接觸,可由壩面排水溝、庫面排水溝、左右岸排水溝組成的排洪系統直接排放至下游水系。
二、排滲系統。
為了有效防止地表雨水下滲,需采取需要的疏干排水措施,盡可能將自然降水和尾礦內少量的水匯集到干堆場內的排洪系統以及排滲系統,加快尾礦的固結硬化。因此干堆場內分別設置了膜上以及膜下排滲帶,尾礦堆積壩也設置了導滲帶。
1)排滲帶在尾礦干堆場場區內防滲膜上設置排滲帶,在尾礦干堆場運行期間,將臨時排水溝以下區域內,排水斜槽-排水管不能排除的雨水排至干堆場下游的沉淀池里。排滲帶采用編織袋裝J配碎石排放在排水斜槽-排水管兩旁。
2)排滲溝地下水位較G對尾礦干堆場穩定影響較大,所以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在尾礦干堆場場區內防滲膜下設置排滲溝,將防滲膜下的地下水排至尾礦干堆場下游,防止地下水浸入尾礦干堆場。
3)堆積壩導滲帶為加快導出干堆尾礦壩填筑時可能滲入壩體內的尾礦水,在每J堆筑體中鋪設導滲帶。導滲帶采用無紡土工布鋪設在每J子壩,同時為增加壩體整體性,上下層咬合及抗剪切等性能,可在堆積壩內敷設土工格柵。